强大的底层思维,比努力、选择更重要

为什么有的人读书万卷,却依旧会感觉“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样一生”?

而有的人只靠学习,就能取得很高的收益?

这是因为很多人都只是获得了信息,一扫而过罢了,并没有经过大脑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加工,转变成血液,真正滋养自己,而只是雁过无恒,看过罢了。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、了解一个观点之后,受到启发,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,这个信息才是是有效的转成了方法论才能真正为你所用。

总结环节即为:获取信息——内部加工转化——优化自己思维方式或行动方法——执行

1、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

1.1傅盛曾说过这么一句话,“人与人最大的差距,是认知”。而一个人的认知是由他的知识深度构建的。

对同一个产品和项目,理解的深度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。

1.1.2案例:

王兴的美团能够在千团大战中胜出,不仅仅是因为他第一时间看准了团购这个方向;更重要的是,他在众多竞争者中是看得最深刻的。 当其他团购网站在大打广告战的时候,美团王兴坚持不加入广告大战,而是坚信决定团购事业的关键是:高效率、低成本;高科技,低毛利。
他把别人用于广告的钱,投入系统开发和效率提升。最后美团的胜出成就了“新美大”这个互联网新巨头,可以说是知识深度的胜利。

有意思的是,美团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后,王兴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。”


1.2我们都对“知识改变命运”耳熟能详,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单一维度,同等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,即在广度的基础上增加深度,在深度的基础上拓展广度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学的越多,不知道的反而越多,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好比一个圆,它所接触的外借周长就是未知,知道的越多,圆就越大,外界周长就越长,不知道的就越多;反之,就越少。

1.3那么,如何提升认知深度?

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弄明白:什么才算深度认知?

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:在分析问题的时候,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;在寻求答案的时候,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

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,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。(即透过想想看本质)
在这些结论中,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,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。那么,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。 所谓“临界知识”,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。 在你每天的工作生活里,是只有看到时才能想起它们,还是你遇到问题时它们就会主动出来?如果你真的明白这些知识,那么对于牛人所说的,你就都不会觉得意外——他们只是在印证一个你知道的道理罢了。

2、很多人都是“伪学习”

——可谓“醉里挑灯看剑,学完回到原点”

2.1要学习临界知识,就要从具体的知识输入开始。读书,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。

从上学开始,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似乎就是: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,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。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。

2.2为什么我们“经典”的读书方法是低效的呢?

原因很简单:阅读+画线/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。
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,我们读书的目的,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。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,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。
事实上,大脑的记忆,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。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。

2.2.1案例:

记忆宫殿法,可能是目前人类发明的最为强大的记忆方法。它的基本原理是,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,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。(有兴趣的,可以私下去搜索了解“记忆宫殿”详细知识)

你想记住“B6”,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背“B6”,而是动用生物本能,想象一位大胸(像B)、有6块腹肌的美女。(这仅仅是举一个生动的例子进行说明。据研究表明,人的记忆往往对恐怖、性感、图片或影像、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等记忆更为深刻)

2.3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,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之外,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: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。 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,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,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。

思维导图,其实就很适合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,以一个点慢慢发散出去,可谓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
2.4读书时,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? 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,也就是临界知识。每一种临界知识,都是我们思考问题、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。因此,这些临界知识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。

2.5《好好学习》一书作者成甲的做法是

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,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,去观察——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?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,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?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,应用在什么领域?

当你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后,虽然你没有读完一本书,但是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,比读完10遍书的人都要深入。这种状态,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。 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,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,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。(即学以致用)

3、学习“临界知识”需要具备的心态

3.1绿灯思维 什么是绿灯思维?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:红灯思维。

3.1.1红灯思维: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,准备防卫:“你不了解情况。”“你先听我说!”这是我们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。(即当今社会所谓的“杠精”)

3.1.2绿灯思维: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,第一反应是:哇,竟然还能这样理解,这个观点一定有用,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解决哪些类似的问题?

始终保持开放心态,能够听进去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观点和想法,才能快速成长。

3.2以慢为快——快是结果,不是原因。

3.2.1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,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。相反,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,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

所谓厚积薄发,只不过是你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,打通了知识阻塞。

3.2.2那照这么说,你肯定会想:是不是读书只要一页一页慢慢来就好了?这就涉及到了对以慢为快的第二个认识: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。 
以慢为快,就是把80%的时间,花在20%的重要问题上面。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、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。 以慢为快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的方法,不限于读书,在学习的各个领域中都是相通的。

4、提升学习能力的3个底层方法

我们的所有观点、结论,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。观点和结论的好坏,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。
思考肤浅,也是在某个错误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。而学习,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,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。 所谓认知升级,就是拿一个新的、更好的、更符合事实的假设规律,替代过去别人传授的经验认知假设,用新假设替换旧假设就是一次升级。
你希望在过去的认知上,多掌握一些工具,多掌握一些技巧,让自己变得特别牛逼,这是不靠谱的。只有你认知这个世界,构筑这个世界的基本假设发生改变,你才能够有真正的进步。

4.1反思

什么是反思?反思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,是对一开始的假设进行校正。

我们通常做事的顺序是:做出假设——采取行动——产生结果。

反思的顺序则是:观察结果(现象——研究原先假设——反思校正假设。

我们只有不断反思过去的经历,提炼精华,指导未来,才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,让自己有所进步。

4.1.1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:

(1)发现知识误区

举个例子,很多人在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时候,第一反应是往回退,不敢接触。这种面对某些问题,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种行为的现象,叫做“跳跃性假设”,也就是跳开理性思考环节做出的假设。 因为省略了理性思考的过程,往往不是最合理的。长期这样的话,我们就很难发现新的思考方式或者解决办法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来校正。
如果我们放慢思考,不断问自己“做出决定的过程合理吗”,或者“考虑的因素全面吗”,就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。

(2)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

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时候,我们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联想和联结,将生活中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,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的过往经历。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,从而产生新的知识。 而要做到这一点,其实就是多问问自己:

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?
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吗?
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?
(3)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

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,然后每天反思,与之比较寻找差距。 
看似很简单,但是很有用,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吧。

《好好学习》一书作者成甲突然意识到,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他之前学过的企业管理中的“对标管理”。他早就学会这个知识,但从来没想过这个知识该如何用在生活里。 是反思,让他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学会“对标管理”这个新知识,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!

4.1.2我们日常生活如何训练反思能力
(1)从小事反思,深入突破;

(2)把生活案例化处理;生活每天都在生产未经加工的经验素材。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,而有效的经验来源于对判断的反思。反思,让我们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读,成为洞见。

(3)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。记录反思日志时,不仅要记录事情的结果,更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。

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,甚至不是来自经验,而是来自经验总结、反思和升华的能力。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,往往源自反馈。 
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,你是不会改进的。反思日记,是一个帮助我们主动对行为影响进行反馈的工具。

4.2以教为学 教别人的过程表面上是知识输出,但实际上这个过程还有额外的三个价值:

(1)因为要教别人,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,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。

(2)教别人的过程,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。

(3)教别人之后,别人提出疑问、质疑和新想法,会增强我们的认识。

4.3刻意练习 刻意练习,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。

4.3.1什么是元认知?就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。
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,但是很少有人能自觉地意识到还可以去思考我们“思考的过程”。这就好比人们很难意识到空气的存在,鱼儿很难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。

4.3.2元认知与临界知识是什么关系?元认知与临界知识,一个是思考的过程,一个是思考的工具。
案例:
元认知就好比我们选择从北京到天津的道路,可以是省道也可以是高速公路。不用临界知识,就像是我们开车去天津选择走省道,路远,堵车,浪费时间;而在思考的过程应用临界知识,就好比开车上高速,能够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。
我们快速成长就是把省道升级为高速的过程。

4.3.3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?

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展开:

(1)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; “划小圈”这个概念是从乔希·维茨金的《学习之道》这本书中借鉴过来的,意思是持续、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。
比如,在像武术这样的技能类训练当中,划小圈的内容可能是蹲马步、打直拳等。我们需要反思动作细微的差别,理解这些基本动作的应用并做到熟练。

(2)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; 我们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,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能力单元,整体使用。
比如,游泳这件事情,刚开始练习漂浮、呼吸、打水等等,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基本的技能,组合起来就成了在水中穿行的新技能——游泳。

(3)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。 我们对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之后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。
比如,在商业分析中,可以将复利、边际效益、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,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。

 

5、个人小结

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,要做知识的匠人

学会扎根,表面冰川一角,地下万物王国。

 

了解新华学费多少?

数据已通过AES*加密保证您的信息安全

相关文章

最新动态

首页|专业|就业|环境|名师